近期,有消费者抱怨,搜索“国潮”服装,满屏都是印着汉字、祥云、仙鹤的衣服,同质化严重,仅仅把中国元素进行简单堆砌,价格却水涨船高。更有甚者,为了贴上“国潮”标签,痔疮膏硬与口红搞起“跨界联名”,让消费者直呼“辣眼睛”。此外,部分以“独立设计”为卖点的“国潮”产品深陷抄袭风波,有的产品则部分“借鉴”国际品牌的设计思路,使“国潮”被调侃为“国抄”。还有一些“国潮”产品,质量“红灯亮起”,让消费者的“情怀滤镜”碎一地。目前,该类信息已引发了众多网民的广泛讨论。
图片来源:北晚在线
一、舆情爆点
以4月16日0时至4月21日11时为周期,通过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系统进行信息检索发现,监测周期内舆情高点出现于4月19日。
图:舆情关注走势图
4月18日,有网民微博称,痔疮膏与口红搞起“跨界联名”,让人直呼“辣眼睛”。舆情开始发酵。
4月19日,半月谈发文《痔疮膏与口红联名?别把“国潮”玩坏了!》;@财经网微博发文#警惕国潮把中国文化做窄把中国制造做烂#【半月谈:#痔疮膏与口红联名别把国潮玩坏了#】,引发众多媒体报道和网民参与评论,舆情进入本次传播高点,实时信息量近10000篇。此后,舆情逐渐回落。
4月20日,红网发文《痔疮膏与口红联名,别让“国潮”跑偏了》,舆情滑落稍稍迟缓后,继续回落。
截至4月21日11时,相关舆情信息已形成#别把国潮概念玩坏了##如何看待国潮野蛮生长##警惕国潮把中国文化做窄把中国制造做烂##痔疮膏与口红联名别把国潮玩坏了#等相关微博话题。
截至4月21日11时,相关舆情信息量共计5623篇,客户端2498篇,微信1291篇,新闻656篇,网站493篇,报刊224篇,微博217篇,政务121篇,论坛70篇,视频53篇。其中,客户端为本次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,占比为44.42%。
二、媒体观点
针对“警惕国潮把中国文化做窄把中国制造做烂”一事,有媒体发表相关报道和评论。
半月谈发文《痔疮膏与口红联名?别把“国潮”玩坏了!》称,在“国潮热”之下进行“冷思考”,不难理解,产品设计中突出中国元素是文化自信的体现,但如果“国潮”继续“野蛮生长”,最终对国产品牌发展不利,更会影响国人自身及外界对中国的文化认知。首先,要警惕把“国潮”一词“做空”。国货挂靠“国潮”涨价,可能会在短期内聚集部分因“好奇”而来消费者,但当消费者支付几次较高的费用之后,如果发现产品质量并没有随着“国潮”概念提高,自然就会放弃。其次,要警惕把中国文化“做窄”。在“国潮”风作用下,中国文化有了具象的载体,但如果做不好很容易产生副作用。特别是对国际而言,外国消费者容易在“国潮”之下,把内涵极其丰富的中国文化等同于京剧脸谱、祥云等符号。再次,要警惕中国制造“做烂”。产品的核心是品质,如果“国潮”外观能带来涨价,就会让更多国产品牌想走这条“捷径”,放弃创新。史滨表示,国货依靠外观涨价,很容易催生仿冒产业,进而影响整个中国实体经济发展。在国际上,“国潮”流行代表的是整个“中国制造”,金占明说,“一个产品如果质量不过关,在营销时就更不应该掺杂过多中国元素、贴上‘国潮’的标签,这样的产品不仅损害企业发展,更会损害国家形象,不利于国货走出国门。”虽然面临的问题不少,但多位业内人士表示,不管如何,“国潮”兴起为国货再度走红开了个好头,接下来应由企业、监管部门、消费者三方同时发力,提升“国潮”产品质量,讲好中国品牌新故事。与此同时,不少业内人士指出,作为“国潮”服务的“终端”,最有发言权的消费者,也应对设计抄袭、产品质量低劣等乱象及时反应,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三、网民观点
图:网民评论分布图
对“警惕国潮把中国文化做窄把中国制造做烂”话题的网民观点进行汇总后发现:
(一)对利用国潮将中国文化做窄的营销方式表示不理解,占比53.33%。典型网友评论如下:
@_陈九一:有的商家只是把国潮当成网络影响出现的新营销手段,而并没有把握什么是国潮的根本意义,国潮是要讲好中国故事,增强文化输出,而不是扣一个与老牌子的联名就是国潮了。现在市场上所谓“国潮”真的良莠不齐。
@咖啡酒m:低俗恶俗可以是潮流,但别加“国”字,中国文化并非如此。
@月下覌花:已经做乱做烂了。
(二)认为从商业角度出发,该类做法并无不妥,占比33.33%。典型网友评论如下:
@藕片姑娘:?大家不知道痔疮膏里面很多成分口红里面也有吗,品牌联想很奇怪你别买不就是了吗,市场的行为交还给市场,这文章我也是看不懂了。如果现在是宣传把痔疮膏涂嘴上我没话说,人也只是联名,爱买的人多是市场预判对了,错了也就商家自己买单,在商言商也不会有下一遭。
@成天睡不醒的小李:也没啥不好吧,还是有点关联的。
@GODIAN:管这个干啥。
(三)对某些跨界联名的国潮效果表示认可,占比10%。典型网友评论如下:
@阿禁的小宝贝:可是大白兔奶糖味的香水真的很好闻。
(四)希望有关方面能针对此类问题出具相关标准,占比3.33%。典型网友评论如下:
@五年5year:制定标准。
四、舆情点评
近日,“警惕国潮把中国文化做窄把中国制造做烂”一事引发众多网民热议,除部分网民认为从商业角度出发,该类做法并无不妥外,多数网民纷纷对利用国潮将中国文化做窄的营销方式表示不理解,同时也希望有关方面能针对此类问题出具相关标准。
从舆情的发展的角度而言,虽然此次舆情已经走向消退,但是如果国潮创品的开发利用的相关乱象,如果不能及时、彻底解决的话,相关话题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,再次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。因此,从这个角度而言,要想让某些所谓国潮撤下负面“热搜”,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国潮产品设计开发的同质化、模式化、盗版化等问题。
近年来,随着文创开发的不断深入,一大批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,不断进入市场,进入人们的生活。追国风、赶国潮成为一种时尚,大众对各类国潮文创国货单品也是疯狂追捧。但与此同时,不少商家为蹭热点吸流量,打着“联名”“跨界”等旗号,生拉硬扯甚至随意曲解传统文化元素,影响和亵渎了真正优质的国潮产品,甚至影响国人自身以及外界对中国的文化认知。
单从商业角度而言,我们可以理解,许多品牌为了适应市场变化、迎合消费者、追逐经济利益,而将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,意图通过涉足多个领域、与不同行业进行跨界联合,来实现更大的商业利益。但是,文化产业不是一般的产业,国潮品牌不是一般的品牌,除了单纯的商业考量外,还具有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属性。因此,当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国潮时,就必须明白,搭文化便车,打国潮品牌,做跨界联合,自然不可厚非,但其根本前提是,必须尊重传统,尊重文化,这就要求广大国潮品牌商家,珍惜品牌,珍惜声誉,任何情况下,不得出现为了商业利益,不惜把国潮做空、把文化做窄、把制造业做烂的情况。
因此,我们希望和呼吁,所有主打国潮品牌的企业都能在做国潮设计开发的时候,怀着对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挚情怀,把精神文化放在首位,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双丰收。只有这样,国潮品牌才能具备真正的核心创造力和竞争力,“国潮热”才能经久不衰。(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)